近日正在学习程俊英先生译注的《诗经》,感受颇深,受益良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内容,共有三百零五篇。按照程俊英先生译注,古人所说的“风”,主要是指声调,如《齐风》《卫风》《秦风》等,分别是用齐国、卫国、秦国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雅”是秦地的乐调,周和秦同地,都在今陕西省,“天子之乐曰雅”,所以称周首都的乐调为雅。“颂”即表演的意思,配合乐器,用特定声调歌唱,且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风雅只清唱,歌词有韵,声音短促,叠章复唱;颂诗无韵,多不分章节,声音缓慢,配合舞步表演。《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其中,赋,就是叙述和描写,或设问、对话,或抒发感情发表观点,他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它的形式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兴,即启发、起兴,诗人先见到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多在诗篇的开头,又称“发端”。古人将《诗经》的风、雅、颂和其表现手法赋、比、兴连在一起,称为“诗之六义”。
《诗经》总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透过字里行间,使人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各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如《芣苢》,再现了古代勤快的劳动人民在采集药材时的场景,表达出了劳动过程中的乐趣。我们可以通过《甫田》《大田》《载芟》《良耜》等诗篇,了解当时农民使用的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进行除草施肥等活动,对我们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诗篇《北门》中,描写了古代小官吏劳苦奔波的辛酸与无奈,使我们了解到古代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再如《关雎》中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称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至今仍被人们颂读。整篇细致的描写出了古代一位男青年爱恋一位采集荇菜女子内心活动,真实的表达出男青年“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也有一些反应家国情怀的诗篇,《无衣》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充满了慷慨激昂、热情互助的气氛,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抗敌的精神。今年年初,日本驻湖北总商会等机构向湖北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印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也成就中日两国友好互助的佳话。《诗经》里还有一些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伐檀》《硕鼠》是其代表作。《伐檀》是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替统治者造车发出的呼声,谴责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罪行和剥削制度的不合理。《硕鼠》的作者将剥削者比作贪吃的大老鼠,并发誓要离开那里,到没有老鼠的理想国去。这两首诗,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消灭剥削制度的理想和愿望,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诗经》里所使用的语言,既丰富而又多彩,用来绘景塑形、叙事表情,愈觉诗篇鲜明生动。有些词汇,经过几千年,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中央”“休息”“婚姻”“艰难”等,而“尸位素餐”“秋水伊人”“高高在上”“惩前毖后”等成语,也因常用而传承下来。这不但说明《诗经》的语言丰富精炼,且对我国民族语言发展有较大贡献,成为研究古汉语者必读之书。
从对《诗经》的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对于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论社会怎样的发展,那些古老的文学财富都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