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德州,人们经常用“神京门户”“九达天衢”来形容其便捷的交通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实,这表述的仅仅是金代以来,德州800多年的历史状况,相对于德州4000多年的文明史来说,还很短。
德州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鬲国。据《德州乡土志》记载:“尧舜时期,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鬲国的位置约位于禹城一带。而最初的德州城也不在目前的位置,德州建城源于秦朝设郡而治,旧址在开发区抬头寺一带,《水经》中记载:“屯氏三渎西流迳鬲县西”。后虽经历代修葺、迁移,但因年代久远,至明代时期已严重坍塌。漫长的岁月中,德州九易其名,六移其地,直到明朝初年才最终在目前位置确定下来。
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正式建都北京,京师的花销用度都依赖于山东、河北的粮食,当时由于黄河肆虐,夺淮,汴河、广济河入海,因此漕粮转运唯有依靠德州段运河,德州走进世人的视线。
1276年,元灭南宋,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通中心,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全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德州正式成为北京的重要屏障,“神京门户”之势显现,而此时德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尚在目前陵城区位置。
大运河漕运直接促成了德州城的迁徙和建设。明洪武三十年 (1397),德州卫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酝酿十年,全体卫军历时两年建设了德州城,也就是目前德州老城的雏形。不仅如此,大运河更是直接赋予了德州南北水陆交通枢纽的职能,当时,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任务,德州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年递运南粮一度达600万石。同时,德州仓辖兑的69个州县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居运河各港口之首。德州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生活上,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之都”,地理位置上“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达”,成就“九达天衢”的美誉。
除了大运河,当时的德州还有九省御路。德州道路建设很早,自秦朝起,就有横穿全区的驰道,秦始皇东巡就是走的这条路。到了隋唐宋时代,为了沟通对高丽、日本的联系,重新下大力气修建了驿道。发展到明清,北京到德州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北京经廊坊、杨村、天津、静海、青县、沧州、东光、吴桥入德州;另一条是自北京经固安、霸县、雄县、任丘、河间、献县、阜城、景县入德州。由德州南下,也有两条大路。一条是经历城、泰安、临河到达江苏。另一条是经聊城、泰安、滋阳到达江苏省的铜山县。德州,为当时,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史称“京畿达九省御路”。
当年在德州通往京城的御道上,有一座驰名天下的九达天衢牌坊,是德州金牌地理名片,它“东连齐鲁”“西通漕运”“南接藩省”“北拱京畿”。从古至今,九达天衢牌坊几经修缮,样式、建设地址在变,不变的是骨子里的那份荣耀。
九达天衢坊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光绪末年的《德州乡土志上》,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其具体建设时期。从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作品来看,当时的九达天衢坊是两个牌坊的统称,分别位于运河两岸的古驿道中央,牌坊东西面向,中间为运河浮桥。此坊4柱3门,为木石结构。牌坊上部为木斗拱,挑檐,西岸为黄琉璃瓦盖顶,东岸为绿琉璃瓦盖顶;南北向4条汉白玉基石,高约1.5米,4根木质圆柱插入基石,两侧各有两根斜柱支撑。牌坊中间门楣上横书“九达天衢”四字,相传为明嘉靖年间太子太师严嵩所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虽然对九达天衢坊进行过一次重修,但已非复当年的盛况,德州解放前被拆除。
在德州,关于九达天衢牌坊有很多传说,譬如石雕蛤蟆的传说,牌坊题名的传说等等。关于牌坊设立的地点,在德州近年的一些地域文章中,也有表述说九达天衢坊横跨于小西门外的南北御路上,应该也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历史多说并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修缮复建或者异地重建也很正常。
作者:王德胜